近日,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就《重慶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渝鏈智擎”行動計劃(2025—2027)》公開征求意見。
鼓勵市級產業母基金及相關子基金加大對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領域投資力度,探索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建立政府引導基金容錯機制。
做深做實上市協調機制和并購融資金融服務,重點發掘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符合上市條件和并購條件的企業,對上市好苗子早入庫、早服務、早培育。
完善銀行考核評價指標,將金融支持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情況作為銀行機構年度評先評優的重要評價指標。到2027年,全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新增上市企業5家以上,推出25項以上汽車產業定制化金融產品。
以下為原文
公開征求對《重慶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渝鏈智擎”行動計劃(2025—2027)》的意見
為落實《重慶市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2—2030年)》,推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我委起草了《重慶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渝鏈智擎”行動計劃(2025—2027)(征求意見稿)》,現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公開征求意見的時間為2025年7月15日至7月21日,如有意見或建議,請于2025年7月21日18:00前實名反饋至郵箱1056348488@qq.com。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2025年7月14日
重慶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渝鏈智擎”行動計劃(2025—2027)(征求意見稿)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有關決策部署,積極應對產業發展新形勢與新挑戰,落實《重慶市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2—2030年)》,推動“四鏈”融合,突出“四側”協同,不斷培育壯大我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發展目標
到2027年,我市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取得實質性進展,力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營業收入達到7000億元,集聚智能網聯新能源零部件企業1000家,其中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控、車路網聯、電驅、電制動、電轉向、熱管理等汽車電子零部件企業500家,夯實基礎設施建設、人工智能及汽車軟件、車路云一體化建設、物流出口服務、檢測維保電池回收服務等5大支撐,形成“1000+500+5”的全新產業鏈體系,全面構建整零協同、軟硬結合、場景牽引、數字賦能、自主創新、品牌提升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為我市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提供有力支撐。
二、重點任務
(一)深入推進整零協同。堅持以整帶零、以零促整,鼓勵零部件企業與整車企業加大在智能座艙、智能車控、電驅、電轉向、電制動、熱管理、增程器等領域產品聯合研發力度,增強產品供給能力。支持整車企業及Tier1(一級供應商)持續釋放采購訂單,帶動配套零部件企業進行適應性升級以滿足整車企業技術、質量和商務要求,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支持第三方機構聯合整車企業建立汽車產業鏈信息平臺,促進上下游企業實現需求互通、數據融合。到2027年,全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提高20個百分點。
(二)加力開展招商引資。圍繞補鏈延鏈重點領域,持續優化招商圖譜和招商地圖,重點招引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底盤、智能車控、汽車軟件、汽車芯片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和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生態主導型企業。圍繞產業生態需要,加大零部件驗證、測試等相關企業引入。發揮聯盟、協會等行業組織作用,充分整合整車企業資源,共同招引市外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到2027年,力爭招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300家。
(三)持續推進轉型升級。遴選一批基礎較好的傳統零部件企業,支持其緊跟整車企業及Tier1新產品和新項目配套需求,通過供需對接促進企業向智能網聯新能源轉型升級。以重點Tier2(二級供應商)、Tier3(三級供應商)摸底為切入點,深入了解企業現狀和轉型需求,鼓勵企業更新一批高技術、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進設備,提高優質產品供給能力。深化生產設備數字化改造,加快推動智能制造裝備和軟件更新替代,持續打造基礎級、先進級、卓越級、領航級智能工廠。到2027年,力爭推動150家傳統零部件轉型升級。
(四)加快培育優質主體。建立“市、區、整車企業”三方聯合服務機制,遴選建立重點零部件企業培育清單,在市場拓展、技術研發、企業融資等方面給予企業支持。鼓勵智能座艙、電驅、熱管理、電轉向、電制動、增程器等領域頭部企業加快投資并購和兼并重組,拓展產業鏈條、豐富產品種類、加速技術融合,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推動優質中小企業聚焦自身優勢領域開展技術創新、產品升級、品牌建設,不斷提升細分市場競爭力,培育形成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到2027年,全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爭取培育形成400家專精特新企業、80家“小巨人”企業。
(五)增強產業創新支撐。聚焦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底盤、智能車控、汽車軟件、汽車芯片等領域,組織實施人工智能、核心軟件、高端器件與芯片、新能源等重大(重點)專項項目,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鼓勵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組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創新綜合體,聚焦關鍵技術研發開展深度合作。支持企業、高校、第三方機構等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到2027年,建成5個市級創新綜合體,突破50項以上關鍵核心技術。
(六)強化標準引領作用。鼓勵整車企業、零部件企業、第三方機構等圍繞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技術、新場景,制定一批技術自主、應用帶動的新標準。支持整車企業建立健全企業主導的研發、制造、質量、服務等技術和管理標準,打造企業標準競爭優勢。支持整車企業、零部件企業、第三方機構等積極參與國家、地方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相關標準制定,爭取將企業標準轉化為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
(七)加快產業集聚發展。支持中心城區持續壯大整車產銷規模,重點發展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底盤、智能車控、汽車軟件、汽車芯片等高附加值和高技術產品。支持渝西地區按照《渝西地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倍增行動計劃(2023—2027年)》,聚焦優先發展方向,推進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總成部件聚鏈成群。支持萬州區、涪陵區、長壽區、綦江區、萬盛經開區、南川區等圍繞動力電池及原材料、輕量化零部件及先進材料等方向,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特色零部件。到2027年,渝西地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數量達到500家。
(八)強化人才引育力度。落實新重慶引才計劃優秀青年專項等市級引才政策,持續開展“百萬人才興重慶”系列引才活動。鼓勵汽車企業推行“新八級工”制度,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發揮教育部重慶高等研究院作用,吸引全國優質高校來渝開展校企聯合科研攻關與人才培養。積極籌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重慶中心,集聚高質量可轉化的成果來渝轉移轉化。推行“校聘企用”制度助力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到2027年,全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引進急需緊缺人才3萬人。
(九)加快部署“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推進建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行業產業大腦,加快形成賦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戰能力。支持整零企業、第三方平臺等多元主體參與細分行業產業大腦建設,聚焦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維服務、經營管理、供應鏈管理等關鍵環節,開發推廣一批共性高頻應用場景,實現產業分析、監測預警、輔助研判等通用功能,提供共性技術創新、數字化、政策和公共配套等服務。深化“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未來工廠”3級建設路徑,持續引導企業建設“AI賦能示范型、協同共生鏈主型、生態創新引領型”3種形態未來工廠。到2027年,累計建成上線3個細分行業產業大腦,新建10個未來工廠。
(十)提升金融賦能作用。鼓勵市級產業母基金及相關子基金加大對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領域投資力度,探索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建立政府引導基金容錯機制。做深做實上市協調機制和并購融資金融服務,重點發掘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符合上市條件和并購條件的企業,對上市好苗子早入庫、早服務、早培育。完善銀行考核評價指標,將金融支持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情況作為銀行機構年度評先評優的重要評價指標。到2027年,全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新增上市企業5家以上,推出25項以上汽車產業定制化金融產品。
(十一)加快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制定《重慶市電動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充換電基礎設施“投建運退”等重點環節。進一步加密中心城區和主城新區超充站布局,鼓勵兩群地區對滿足條件的公共快充站進行改造升級。有序推進電動重型貨車超充站建設。加速雙向充放電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車網互動市場交易機制,打造一批雙向充放電示范項目,加速公共充電站智能有序充電功能應用。到2027年,力爭全市建成投用超充站2000座以上,建成電動重型貨車超充站10座。
(十二)培育人工智能及汽車軟件產業。聚焦操作系統、人工智能等領域,持續實施關鍵軟件“揭榜掛帥”項目。鼓勵汽車軟件與人工智能企業加強與國內領軍企業技術合作,支持整車企業在飛行汽車研發、自動駕駛訓練等領域應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支持汽車軟件企業圍繞“車+X”應用,開展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車控等技術研發。推進高水平軟硬件適配中心建設,提升產品研發、集成驗證等公共服務能力。開展軟件、硬件、應用和服務一體化適配,完善汽車軟件與人工智能技術產品體系。到2027年,力爭打造50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軟件產品。
(十三)推動車路云一體化建設。制定《重慶市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工作方案》,構建全域覆蓋、技術多元、標準統一、服務可靠的路側基礎設施體系。建成分層解耦、跨域共用、充分共享的云控基礎平臺。打造涵蓋協同預警、協同輔助駕駛、協同自動駕駛功能的智慧公交、干線物流、自動泊車等應用場景,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積極籌措交通運輸部“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建設資金。到2027年,累計建成感知路口600個,覆蓋城區道路與高速公路里程2500公里,通過OTA升級實現具備協同預警功能的各類型在用車輛超過20000輛。
(十四)提升檢測、維保、電池回收等服務能力。持續加強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檢驗檢測能力,提升汽車軟件、汽車芯片、智能駕駛等前瞻性測試驗證能力,鼓勵大型綜合性檢驗檢測機構提供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支持整車企業加快自建或合作共建新能源汽車售后服務網點和維修備件中心,持續優化服務網絡布局,加強服務網點數字化能力建設和維保人員技能培訓,不斷提升遠程診斷、在線支持、應急救援等服務能力。加大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溯源平臺建設、創新平臺打造、關鍵技術研發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動在本地就近實現廢舊動力電池規范回收、安全儲運、綠色高值利用。到2027年,累計培育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行業頭部企業2家。
(十五)補強汽車物流、出口服務能力。強化汽車企業國際市場拓展服務能力,不斷完善“渝車出海”支持政策,加強整車企業有序對外投資工作指導。落實《服務“渝車出海”保運保暢若干措施》,引導整車企業采取簽訂量價運力捆綁協議、海運滾裝船長期協議等方式爭取運力保障,支持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鐵路聯運班列開行整車運輸JSQ籠車(商品車鐵路運輸專用車)。推動境內外汽車金融公司合作,打通中資行低成本人民幣資金轉貸支持境外消費金融通道。鼓勵本地汽車整零企業加強與國內產業發達區域、其他產業發達國家交流合作,積極參加國內外重大交流活動。到2027年,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形成較強的國際輻射能力,年出口金額超過1200億元。
三、保障措施
發揮市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工作專班統籌協調作用,定期調度全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情況,研究解決重點難點問題;鼓勵市、區兩級優化各類財政資金安排,加大對龍頭企業和供應鏈企業研發創新、技術改造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各類媒體資源,全方位、多維度宣傳全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工作舉措、創新成果、典型案例,提升社會關注度與影響力,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